股票配资的公司有哪些 中央红军深陷重围时,一战士说出办法,耿飚当胸给他一拳:太妙了
发布日期:2025-02-10 21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股票配资的公司有哪些 中央红军深陷重围时,一战士说出办法,耿飚当胸给他一拳:太妙了

1935年初股票配资的公司有哪些,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的耿飚,刚刚在刘伯承办公地与首长们商讨完下一步行动方案后,就立刻急匆匆地返回了团里。

彼时,中央红军深陷敌军重围之中,若不能及时脱险,后果不堪设想。耿飚所率领的第四团,负责担任此次突围任务的“排头兵”,他必须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,掩护中央红军顺利脱险。

耿飚回到团里后,立刻召集人员商量冲破包围圈的方法,但结果却不尽人意。他们越讨论就越发现,这个任务太艰巨。耿飚素来作风强硬,性如烈火,每次战斗都要冲在前面,他最不喜欢听的话就是“不行”、“不能”。

商量无果以后,耿飚打算采取强行突破,无论多么艰难,交给他的任务必须要完成。就在这时,工兵连一名叫石长阶的战士,说出了自己想到的一个帮助中央红军突围的方法,耿飚听后大喜,当胸就给了他一拳,赞叹道:“太妙了!”

在中央红军危急时刻,战士石长阶提出了什么突围方法,令耿飚如此欣喜?其实,石长阶提出的办法,不仅令耿飚大喜,后来也让毛主席忍不住连连赞叹,更因此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。

1934年,蒋介石密谋对苏区实施“铁桶计划”,调集150万大军暗中形成包围圈,企图“毕其功于一役”,“围剿”中央红军。蒋介石的“铁桶计划”堪称完美,但他不知道的是,就在计划商议的秘密会议结束后数日,这份重达数斤的绝密计划书,就被送到了瑞金。

中央红军虽然提前脱离了蒋介石布置的包围圈,但蒋介石却并未打算就此收手,恼羞成怒之下,派出重兵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。

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途中,成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,但在渡过湘江时蒙受重大损失,总兵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。即便如此,仍有敌军10万余人对红军进行追击、合围,红军想要冲出敌人包围圈,脱离险境,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
1934年12月18日,黎平会议召开后,中央红军经过参会人员表决后,决定向黔北进军的战略方针。

各部红军按照既定计划行进,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后,于1934年12月31日,抵达贵州省瓮安县猴场。中央红军此时的处境是,前有乌江天险拦路,隔岸又有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二十五军设防于乌江沿岸。后有追兵,蒋介石的嫡系薛岳部,一直尾随中央红军。其中吴奇伟纵队已经进占了施秉,周浑元纵队则逼近新老黄平,各自兵力多达四个师。

敌军的用意显而易见,企图利用乌江天险阻住红军去路,再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进行三面包围,届时红军将陷入险境,后果不堪设想。此时,红军不能选择与敌人硬碰硬,否则即便取得暂时胜利,也会被敌军纠缠住,再难全身而退。所以,中央红军飞渡乌江天险,虽是险招,却是绝地逢生的最佳出路。

但博古与李德却不这样认为,他们全然不顾黎平会议的决定,在红军抵达猴场后旧事重提,要率领红军再入湘西,坚决不同意强渡乌江。再入湘西的计划行不通,这个方案在此前的黎平会议上已经商讨过,是一条错误的道路。

毛泽东得知此事后颇为不满,对前来通知他参会的周恩来说道:“政治局开会决定的事情,怎么能说改就改?”周恩来极力安抚毛泽东的情绪,但他的内心对此其实也是不满的。

猴场会议开始以后,毛泽东与周恩来极力反对“再入湘西的计划”,得到参会同志的一致支持。最终,通过此次会议决定了中央红军强渡乌江、挺进遵义的计划。

猴场会议结束以后,已经是1935年1月1日的凌晨。

毛泽东在会后返回自己的住处,并未立即入睡,多年以来的斗争生涯,让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。

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烟,右手叉腰,目光望向贴在墙上的作战地图,陷入沉思。纵观毛泽东的一生,每次遇到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,毛主席总是如此。是啊,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,每次做出的决策必须要万无一失,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。正因如此,中央红军才能在长征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,这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脱不开关系。

照顾毛泽东生活的警卫员,将热好的饭菜反复端上来又端下去数次,毛泽东却一口也没吃。毛泽东对荀子提出的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思想很是欣赏,将其概括为“人定胜天”。所以,毛泽东认为强渡乌江虽然艰险,却一定可以做到,在面对十万火急的危机时,仍要不畏困难走正确的道路,而不能选择逃避。

乌江的江面很宽,水流湍急,若是不精通水性的人,即便乘船都很难横渡。更何况敌人对此早有准备,在红军抵达乌江之前,就已经将乌江附近所有的船只都毁掉了,甚至连一块像样的门板都没有留下。

而且,乌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,罕有平坦之地,即便有一两处,敌人也早已布置了重兵,修建了工事,强行登陆的必然付出惨重代价,且未必会成功。如此艰难的任务,谁来打头阵,当排头兵?林彪当时点将第四团团长耿飚。

耿飚敢于直言是出了名的,他知道此次任务艰巨,接到任务后坚持让林彪给他一些准备时间,此时红军处于危机之中,时间非常紧迫,早一分钟渡江,就会早一分安全。但林彪对耿飚非常信任,经过短暂的考虑后,答应了耿飚的要求,但同时也对他强调:“得抢在向乌江赶来的国民党军3个师之前渡江成功。”

耿飚答应了,他也清楚,这不是林彪的命令,这是形势所迫,再不会有回旋的余地了。

耿飚指挥作战,喜欢“知己知彼”,所以,他制定的第一步作战计划是侦察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耿飚伪装成私盐贩子,亲自来到江边,暗中取出望远镜观察江对岸的情况。结果,他的视线被江水翻卷产生的云雾所阻,无法侦察到对岸的敌情。

耿飚此前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,立刻找附近的老乡打听情况,这才知道,即便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,乌江江面上的水雾也不会减少,想通过望远镜查看江对岸敌人的想法,根本无法实现。

面临如此情况,耿飚不愧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,他立即根据江面有大雾的情况,制定了“火力侦察”的方案。

所谓的“火力侦察”,其实类似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草船借箭”,只不过耿飚不想借箭,只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侦察出敌人在对岸布置的火力点位置。打定主意后,耿飚立即调来4挺机枪和10余支步枪,命令持枪战士借着江面浓雾的掩护,向对岸射击。

对岸的敌人遭到射击后,以为是红军发起进攻,立刻开始开枪反击,大大小小的火舌透过浓雾,落在了耿飚的眼中,他命第四团战士组成十余个侦察小组,专门负责记录敌人的这些火力点情况,依靠这样的方式将敌人在对岸的火力布置摸个一清二楚。
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耿飚又专程去拜访了一位经常去对岸的老船工,向他了解对岸敌人的兵力情况。老船工对红军非常钦佩,知道红军是人民的军队,与耿飚见面后知无不言。

据老船工所讲,对岸的敌人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麾下,大概有一个旅的兵力,长官是侯之担,号称“双枪军”。所谓的“双枪”,并非是双手各执一把枪射击,而是指“步枪”和“烟枪”,由此可见,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是特别强。而且,侯之担部名义上归王家烈所辖,但其实各自为政,并不完全听他的调遣。

侯之担部负责驻守江北的部队,主要兵力全都布置在渡口处,另外有一个团驻扎在半山腰,作为机动部队。老船工还告诉耿飚,想要渡过乌江,自然从渡口过是最佳选择,但渡口有敌人把守,想要通过不容易。

但在渡口上游500米左右,其实还有一条极小的傍山小路,此路与渡口的大路相连,从此路也可以实现登上对岸的目的。只是,这条小路很窄,只能容下一人通过,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

不过,狭路相逢勇者胜,与敌人拼胆识,红军从未输过。所以,耿飚得知还有一条小路可以登上对岸时,惊喜万分。对敌人兵力和火力布置得到深入了解后,耿飚谢过老船工后立即返回团里,开始着手布置强渡乌江的计划。

耿飚根据侦察到的敌情,决定采取“声东击西”之策,一边布置团主力聚集到渡口处,大张旗鼓地修建防御阵地,并当着敌人的面做一些渡江的准备,摆出一副马上就要强攻的架势,以此迷惑敌人。另一边,则暗中调走一个营的兵力隐蔽到后方,秘密制作竹筏,为渡江做准备。

由于此次渡江计划重在隐蔽,所以耿飚计划只派少量战士参加第一批强渡尝试,最终将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。消息一出,团里的战士争先恐后报名,直接找耿飚请战的战士,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5人之数,甚至还有人越级找第二师师长陈光,求他出面给抢一个名额,却都被陈光给挡了回去。

在这些人当中,三连连长毛振华的态度最坚决,他找到耿飚以后,坚持要参加第一次渡江作战。毛振华作战勇猛,反应机敏,曾经担任过贺龙的勤务兵,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。耿飚拒绝他的请求后,他立刻就不乐意了,当面反问耿飚:“为何不让我去?”

耿飚解释道:“你在地面作战很勇猛不假,但这次执行的是泅渡任务,情况特殊。”

听了耿飚的话,毛振华情绪更为激动,当场就脱掉了自己的上衣,光着膀子问耿飚:“来来来,我要不要现场给你扎两个猛子?”面对情绪激动的毛振华,耿飚才知道他竟然也擅长水性,这才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得知耿飚同意了,毛振华一改之前的态度,满脸堆笑地向耿飚告辞后便去做渡江准备了。

行动当晚,耿飚命位于渡口处的部队先进行佯攻,他自己则守在上游500米处,等渡口处的战斗打响后,立刻派出8名勇士渡江。毛振华担任此次行动的指挥,此次任务的目标是,由8名勇士带着一根粗绳子游泳渡江,后续作战部队则抓着绳子渡江,消灭对岸的守军。

夜晚的乌江下着连绵细雨,江水冰冷刺骨,8名勇士脱下衣服后,耿飚为他们各自送上一碗酒,让他们饮酒活络血脉,饮酒毕,毛振华一声令下,8名勇士跃入乌江的激流之中,顶着敌人的射击,向对岸艰难地游去。然而,那根缆绳却在途中被敌人炮弹击中,断为两截后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。

见到这一幕,耿飚急了,命令一营营长罗有保派人接应8位勇士。同时,他对身边人下令,吗,让他们准备竹筏,说着就开始脱衣服,准备亲自渡江参战。就在此时,一个声音从耿飚的身后传来:“冷静点嘛,抽根烟。”耿飚闻言回身,发现说话的正是陈光师长,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着急了。

片刻后,一个坏消息传来,此前的8名勇士,只返回了7名,有一名福建籍的战士因为体力耗尽,被江水冲走,牺牲了!

耿飚闻言,强忍着悲痛,立刻着手安排第二次渡江行动。这次渡江的队伍,由3只竹排组成,每只竹排上配有5名战士,毛振华亲自参战。3只竹排一字排开,毛振华率先撑筏入江,仅仅数秒之后,他们的身影便消失在黑夜之中。随后,第二只竹筏出发、第三只竹筏出发,岸边的战士们望着他们逐渐消失的身影和湍急的江流,心中为他们捏了一把汗。

然而,耿飚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对岸传来的信号,却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。一名战士悄悄来到耿飚的身边,小声说道:“第二只竹筏渡江时碰到了石头,5名战士已经游回来了。”耿飚闻言,只“喔”了一声,没有再说话。

天快亮的时候,又有5名身上湿漉漉的战士从下游方向垂头丧气地走了回来,耿飚对5名勇士进行一番安慰,让他们返回军营休息了。令耿飚忧心的是,毛振华所在的第一只竹筏,却迟迟都没有消息传来,不知道是中途失败了,还是已经成功抵达到对岸,既没见到他们从对岸发出的信号,也没见到他们返回的身影。

就在此时,军委作战局局长张云逸率领两个工兵连和几个参谋赶了过来。原来,薛岳部的3个师向红军合围的步伐加快了,渡江任务必须尽快完成,否则红军将陷入“背水一战”的境地。

形势比人强,耿飚决定派出全团主力,利用之前准备好的大量三层竹排进行强渡。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准备三层的竹排?因为这种竹排遭到敌人攻击后,即便散架一层、两层,仍然可以用来渡江,不至于立即失去渡江能力,可以大大增加渡江的成功率。

随着耿飚的一声令下,强渡的勇士们纷纷撑着竹排进入湍急冰冷的江水中,奋力地向对岸驶去。当竹排位于江心位置时,对岸立刻响起了激烈的枪声,但勇士们毫无畏惧,反而更加用力地向对岸划去。

不过,这些渡江的勇士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儿,对岸的枪声虽然激烈,身边却没有一颗子弹飞过。这时他们才知道,原来对岸的响声是我军发出的,射击的目标不是他们,而是守在对岸的敌人。

对岸怎么会有我军的战士?没错,这支奇兵正是此前渡江后消息全无的毛振华等五名战士。他们开始渡江以后,抵达江心位置时同样遭遇了湍急的江水,也与另外两只竹排的命运一样,被江流冲向了下游。只不过,他们的运气特别好,等竹排停稳以后,他们上岸时惊讶地发现,不知道怎么,竟然已经被冲上对岸了。

被冲出了五六里远的毛振华,率领其余四名战士,趁夜摸回了红军强渡位置的对岸。他们本来打算发信号给对岸,却发现随身携带的手电筒都坏了,又担心稍有不慎反而会引起敌人的注意。最终,毛振华决定暂时隐蔽。

毛振华胆大心细,直接带着4名战士藏到了敌人的下方,偶尔从上方掉落的石子,都会砸到他们身上。由于当时的天气很冷,几个人身上的衣服又被冰水浸湿,冻得几人忍不住颤抖起来。

毛振华下令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,以此来取暖,这才稍微暖和了一些,至少不至于被冻死。就在他们休息的时候,从不远处传来一阵大烟的气味,毛振华出于谨慎,立刻派人前去侦察情况。

不一会儿,前往侦察的战士回来了,原来距离他们不远处,还有一个敌人的碉堡,里面的人正在吞云吐雾呢,毛振华不禁感慨,真不愧是号称“双枪军”的部队。这时有战士提议,应该趁机将这批敌人歼灭,还能到碉堡里换衣服取暖。

毛振华最终没有同意,他考虑到,如果此时歼灭碉堡内的敌人,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果,但势必会暴露自身的位置和我军的战略意图,反而会耽误大事。听了毛振华的话,战士们明白了道理,继续隐蔽等待时机。

一直等到我军再次发起强渡时,毛振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,他们作为一支奇兵,突然出现在敌人附近,令敌人措手不及。由于敌人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战士成功渡江,在损失了一些兵力以后,就开始迅速逃跑。

毛振华等人的突然出现,为我军强渡乌江争取了时间,确保了部分战士顺利抵达对岸。与此同时,敌人驻扎在半山腰的预备队得知了这个情况,立刻全员出动,向江边压了过来。一来我军渡江的人数不多,在人数上吃了大亏;二来敌人占据有利地势,居高临下,令我军无法施展有效反击,情况十分危急。

耿飚隐约望见敌人黑压压地从山上压过来,立刻急了,如果这次渡江被击退,下次再渡江就会难如登天。他立刻向陈光师长大喊:“炮,我要炮!”

军委炮兵营的连长赵章成立刻被调了上来,陈光师长命令他,听从耿飚团长的话。由于情况危急,耿飚也顾不上客套,指着对面山坡上的敌人,直接对赵章成喊道:“瞄准那个‘人蛋’给我炸,快!”

赵章成虽然是炮兵营连长,但其实炮兵营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,他带来的只是一个迫击炮,而且还只有4发炮弹。也就是说,此次炮击想要完成击溃敌人的任务,容错率很低,若是无法给敌人造成杀伤,此次行动也就宣告失败了。

随着一声炮响,赵章成发出了一发炮弹,炮弹飞向对岸后,却落在了“人蛋”以外的地方。耿飚见状,当时脸色就阴沉了下来,转头怒目望向了赵章成。指挥员王东保见状,急忙向耿飚解释:“团长别急,这是试射、试射。”

正如指挥员王东保所言,这一炮确实是试射,赵章成是有名的神炮手,如果他都无法打中的目标,在中央红军中也就没人可以打中了。果然,赵章成经过试射后,随后的三炮全都在敌人组成的“人蛋”中爆炸了,给敌人造成重创。耿飚见状,之前的怒色逐渐转为喜色,还忍不住赞叹一声:“打得好!”

稳定住了对岸阵脚以后,红军后续又陆续乘竹筏渡江,敌人的守军已经无法阻止红军渡江了。但中央红军不可能全部都采取乘竹筏渡江的方式,因为薛岳部的三个师已经迅速逼近,没有时间慢吞吞地渡江了,唯一的办法就是架桥。

耿飚打仗在行,但架桥却是外行,为了能尽快架桥,他随手抓起一个饭团,边吃边向工兵连走去。进入工兵连驻地以后,耿飚就发现了不对劲儿,几名工兵连的干部一声不吭,脸上愁云密布。原来,他们一直没想到架桥的好办法,甚至还找过工兵专家何迪宙,得到的答案却是,“在流速超过2米每秒的河面上,无法架桥。”

耿飚得知这个结果后不干了,大声说道:“现在不是桥能不能架的问题,是必须得架。”红军处境十分危险,工兵连也知道,但在乌江上架桥这件事,此前还真没有人做到过。

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江,耿飚立即召集附近村里所有的木工、铁匠、篾匠等人,向他们求助,让他们帮忙献计献策。曾当过渔民的工兵连一排长李景富称,可以制作大量的竹排,减少红军渡江的时间。这个办法耿飚此前就想到过,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,但此刻也没有其他好办法,只好先命人着手实施。

就在此时,战士石长阶突然想出一个办法,他对耿飚建议:“竹排能渡江,如果将竹排连在一起,不就是浮桥吗?”耿飚闻言大喜,抬手就对着他胸口来了一拳,兴奋地说道:“太妙了。”一语惊醒梦中人,石长阶提出的办法立即被采纳,经过战士们的努力,一座由竹排构成的浮桥横跨在了乌江的湍急水流之上,打破了乌江此前没有过桥的历史。中央红军借助浮桥,顺利冲出了敌人的重围。

当毛泽东踏上这座特殊的浮桥时,也不禁动容,连声赞叹:“真了不起,真了不起呀!”

遗憾的是,石长阶提出方法以后,在搭建浮桥的过程中,被江水掀起的竹排砸中胸口,壮烈牺牲了,没能亲眼见到中央红军利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脱困。

不过,石长阶却用短暂的生命,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长卷之中,与同样短暂存在的浮桥一样(中央红军成功渡江后,就将浮桥拆除了),成为红军长征的宏伟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角。

如今,乌江之上早已架起了横跨两岸的大桥,乌江两岸生活的人民可以随时通过大桥通行。浮桥不见了股票配资的公司有哪些,但红军通过浮桥强渡乌江的壮举,后世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