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知名投资人宣布“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”广州股票配资,曾经的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,一场关于科技投资的争论正在发酵。人形机器人投资是否出现“泡沫”?早期科技投资如何平衡“确定性”与“技术想象力”?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在2025年迎来淘汰赛?
围绕这些问题,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级市场人形机器人赛道“捕手”,他们分别投资了云深处科技、智元机器人、逐际动力、加速进化、松延动力、自变量机器人等多家具身智能公司。此外,记者还采访了未出手人形机器人的创投人士,以及公私募基金经理,试图多维度了解一二级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资态度和思考。
人形机器人有“泡沫”吗?
“现在热度刚刚好,有利于产业多元化和发展效率提升。”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这样评价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本热度。在他看来,适度泡沫是科技创新的“润滑剂”,“过去两年一级市场太冷,现在回温化点水,大家才能游起来”。
英诺天使基金是杭州“六小龙”之一云深处科技的早期投资人,并深耕机器人全产业链,投资了包括镁伽机器人、优艾智合、加速进化、松延动力、千诀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公司。
IT桔子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具身智能赛道的54家企业共获约60亿元融资;2024年和2023年的融资企业数量分别是96家、48家,融资规模分别约为93亿元、63亿元。
无论是已投还是未投人形机器人的受访者,都不讳言“泡沫”的存在,只是有人因为估值望而却步,有人正在享受当前的市场“温度”。
具身智能投资人赵鹏(化名)表示:“判断智能赛道是否投资过热,不仅看融资规模,更要看人们是否高估了具身智能的能力和发展速度。我认为是高估的。但这种高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,没有坏处,它带来了资本的快速涌入,从而推进行业快速向前发展。”
“人形机器人赛道虽然存在一定的短期估值泡沫,但长期发展潜力依然显著。”张晨(化名)所在的创投机构投了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,他表示,“目前,人形机器人存在明显的估值与收入倒挂、商业逻辑不清晰的现象。然而,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都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奠定了长期发展基础。一级市场存在共识,短期泡沫是新兴领域的常态,随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,行业终将向理性发展。”
在二级市场,人形机器人概念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一大热门主题,机器人指数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3月份高点涨幅接近一倍,还有基金经理认为“人形机器人板块是未来10年大级别beta机会”。
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沈平虹表示:“在股票投资上,成长行业发展初期股价显著跑赢静态基本面是经常发生的事情。产业加速发展的‘奇点’若如期而至,高估值将快速被业绩消化,反之则面临大幅回调。而股价在静态基本面与动态技术进展之间的来回波动,正是成长行业初期投资的魅力所在。”
“当前,投资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要用更加动态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。”沈平虹认为,“部分投资人退出更多是站在1年到2年产业能否落地的角度思考,而无论一级还是二级市场,都会有一批投资者愿意以更长的投资周期视角去审视产业发展。”
“达尔文时刻”何时出现?
今年初,曾有一级市场投资人预言,2025年会是人形机器人公司的“生存年”。理由是,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风口从2023年已经开始,按照风口“两年一轮”的规律,当投资热度减退,创业公司或在2025年进入淘汰赛。
“原本业内预计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大考,但资本热情推迟了淘汰赛的到来。”王晟表示,“今年春节以来,DeepSeek、宇树科技等公司带动了市场情绪,大量尚未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创投基金涌入‘补票’,延缓了原本可能到来的行业‘达尔文时刻’。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生存考验可能会推迟至2026年。”
“达尔文时刻”是指某一行业或领域进入激烈竞争与淘汰的关键转折期,其命名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中的“适者生存”法则。
“人形机器人浪潮肯定会有几起几落。目前可能已经到了第一波浪潮的尾声,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该进场的都进场了。”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王学辉表示,“今年只要讲具身智能概念的企业基本都能拿到钱,但明年人形机器人可能就不会像今年融资这么容易了。”
“今年,我们对投资的许多机器人公司并没有特别强调盈利要求,而是要求他们要‘快’。”一位深圳的投资人表示,“快,意味着在技术投入、技术探索和应用探索上都要做得比别人快,保持在行业的头部,这是首要目标。同时,实现销售也很重要,要尽快进入客户供应链中。如果现在不进入,将来客户的技术成功了,你可能会错失作为供应商的机会。”
一位来自清华的具身智能创业者表示:“当前我们能做的是两件事,一是练好内功,二是融资‘囤粮’。回顾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打车软件等产业发展历程,都经历过投资泡沫化的阶段。但历史无数次证明,泡沫破裂后并不是一地鸡毛,而是那些囤了最多粮、内功修炼最好的企业活下来了,并且发展得很好。”
人形机器人需要哪些关键技术?
从翻跟头到规模化商用,什么才是人形机器人需要的关键技术?
在王晟看来,人形机器人真正的“智能”是能够感知、理解世界,以及和外界互动,实现“理解环境—自主决策—精准执行”的闭环。具身大小脑等环节的技术突破非常关键。
仁桥资产创始人夏俊杰认为,AI的发展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前提,或者说,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AI,而不是机器人。如果没有AI加持,人形机器人很难找到应用场景,在工业中低于自动化流水线的效率;在服务业中也满足不了客户的复杂指令和需求。按照这个逻辑,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和成熟在时间上应该会更靠后,且受制于AI的发展。
沈平虹表示:“在后续产业链投资上,更倾向于关注机器人的大脑、控制环节还有电池续航。机器人的控制涉及芯片、底层代码环境、传输协议以及算法。当前各家硬件差异没有那么大,软件部分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。当前机器人的真实续航也就2个小时,无法长时间工作,而轻量化的要求又限制了机器人增加带电量。因此,后续电池环节可能需要理论突破,比如固态电池。”
沈平虹认为:“相比于技术层面,其实更关心企业介入机器人行业的态度和决心,是简单的融资做股价,还是从战略层面躬身入局。因为短期内,机器人业务对上市公司收入贡献有限,相反还会有大量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广州股票配资,对于绝大部分制造业公司而言,是否有决心每年去做投入至关重要。”